当前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试析案件管理机制改革
时间:2017-07-2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西林县人民检察院 潘美香

  摘要:如何强化对检察权的横向监督制约、纵向统筹管理,确保各项检察职权依法正确行使,一直是检察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案件管理”是这一课题的重要方面。目前检察机关在案件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正在大力推进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有必要深入求证相关理论依据和基础,进一步明确案件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以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的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思路。

  关键词:权力监督制约  案件管理  集中管理  流程管理  质量监督

  如何强化对检察权的横向监督制约、纵向统筹管理,确保各项检察职权依法正确行使,一直是检察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2011年,最高检成立案件管理部门,提出“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综合考评”的工作要求和目标。这是检察机关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的重大举措,其后迅速推进。目前各级检察机关均设立了案件管理部门,相关工作及制度建设稳步开展,在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可预期的工作效果来看,一是案件管理部门承接了案件受理、分配及案件文书制发监管等事务性工作并集中管理,能够切实减轻业务部门和办案干警的案外负担,节约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办案效率;二是案件管理部门统一开展流程管理,通过案件管理系统设置严格程序节点及预警机制,能杜绝办案及羁押超期,改变以往分散管理难以及时全面掌控、监督的状况,促进执法规范化。不过对多数检察机关来说,案件管理工作还属于新生事物,虽然在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目前仍处于混乱的过渡时期,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

  一、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的现状及不足

  虽然多数检察机关设立了案件管理部门,但对其认识尚不充分,旧的思想观念及做法依然存在深刻影响。检察机关之前依据最高检2003年6月下发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开展案件管理工作,其工作思路表现为:主要通过审查业务报表及备案的业务材料,由上级对下级实行监督管理。检察机关的内部管理主要分为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横向管理主要是办案流程管理,一般是由各业务部门的内勤负责收案、分案,然后按照要求及时填录报表、报备,再由办公室统计员定期将分散的报表、材料通过月报形式,报给上一级院领导或者检察院。纵向管理一般是通过检察长、分管检察长的宏观管理来实现,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直接管理来实现。这种自下而上的上报形式形成了统计月报、重大案件专报、办案情况定期分析、办案信息审查和对下指导、重大案件督办、案例编纂、办案流程管理、办案考核、考评工作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相关案件管理工作办法。目前的案件管理模式依然以各业务部门内部管控为主,较为粗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对案件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前瞻性工作

  在思想认识上,认为案件管理可有可无、作用不大,不够重视,案件管理部门仅被视为业务数据的收集、汇总、上报机构,忽视办案过程的流程监督,对案件信息的事后管理较少。重视办案数量和办案指标,而对办案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工作经验、教训等,不能及时发现、纠正或归纳总结;对办案工作的整体分析研究不够深入,罗列数字多,质量分析少,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对案件信息及存在的问题,大多不能及时上报。而在管理效果上,也缺乏前瞻性的工作,无论日常的检察办案工作,还是检委会的业务活动,由于疑难案件研讨、数据运用等前瞻分析不足,不能为领导决策、调研工作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

  (二)案件集中管理未能落实,管理职权比较分散

  案件管理部门初步设立,各项制度尚未确立或贯彻落实,特别是未能完全实现案件的集中管理。依然存在业务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受理案件的途径、来源不同,只是在事后交由案件管理部门登记,各自受理,互不知情,监督不力。集中、统一的案件监督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各内设机构条块之间基本不存在交叉相容,各自封闭运作,自成体系,难以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检察环节上的超期办案,造成线索积压、流失严重,案件久拖不决。而各内设机构自管一段,难免会忽视与其他业务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导致工作出现脱节、空档现象,如果执法办案出现了问题,也大多是各内设机构“自扫门前雪”,各自找原因、对策,对其他内设机构的业务较少关心,缺乏对全院工作的整体把握,难以从根本上、全局上解决问题,这样势必会影响对各办案环节、办案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流程管理不规范,横向监督制约不到位

  目前,各级检察机关都设立了案件管理部门,但未构建起对案件受理、流转、审批等流程的完善管理规范,对办案期限、犯罪嫌疑人及辩护人权利保障等程序是否合法不能进行有效监督。而由于工作衔接不顺畅、配合不规范,也造成一些案件情况信息输入不够及时、完整,具体操作不够严格、规范,甚至造成信息出现差错,一些案件数字信息等信息出入很大的现象。例如2003年广西公诉案件无罪判决实际数为81人,各地报表上报数为54人,相差50%;不起诉实际人数为l060人,各地上报数为937人,相差13. 1%。 即便建立了案件管理部门并由其承担数据统计、上报工作,没有完善的案件流程管理规范,也不过是简单地将办公室原来承担的职责转移,同样的情况依然难以避免。

  二、构建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的合理性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独立活动,是检察管理中的一项新事务,我们必须深入求证其得以构建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发掘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以求实效,并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权力监督制约

  权力监督制约是构建案件管理机制的法理基础。完善司法权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来实现对外监督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最高人民检察院把强化对自身执法的活动监督与法律监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的问题入手,不断深化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通过推出职务犯罪案件审查逮捕上提一级改革举措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和监督,通过推行案件管理机制改革等举措加强检察机关内部职能之间的监督制约,通过在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举措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了对检察权运行的监督制约。其中的案件管理机制改革,以案件集中管理为表征,以办案流程管理为内核,强化了对办案过程的监督制约,是新时期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尤其是检察机关内部法律监督,为防止检察权被滥用、及时纠正检察权在行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所必需。

  (二)检察一体化

  构建集中统一的案件管理机制是检察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检察一体化即检察机关组织结构和检察权行使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同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独立行使检察权。检察权的行使应当保持统一的执法标准和行为准则,保障在法律效力所及的范围内实现法律实施的统一性;检察机关上下级、同级以及内部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保障检察活动的承继性、移转性和协调性。 为强化内部监督以保障检察权的统一正确行使,最高检2005年8月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检务督察制度,要求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检务督察制度,对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形成统一、全程、严密、高效的执法监督体系”,为案件管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2012年底,高检院最新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3年版)》均设“案件管理”专章,使案件管理工作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细致的法律依据和操作规程,确立了集中统一的案件管理体系,通过构建严格规范

  的案件受理、流转、监督工作机制,更好地保障检察权运行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三)管理和办案分离

  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是指根据有关法律和文件,检察机关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对执法办案活动进行控制、组织、协调和处理,以提高案件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强法律监督能力和执法公信力,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活动,是检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案件办理则是检察机关根据相关法律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的专门活动,是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行为,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手段,是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 案件办理是案件管理的前提,没有办理工作,案件管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案件管理是案件办理工作的延伸,是为了强化内部监督,保证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的需要。因而,检察机关加强案件管理,由不同职能部门分别行使管理和办案的职权,一方面能够使案件管理部门和案件办理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监督与制衡,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案件管理部门和案件办理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由专门的案件管理机构对案件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使业务部门摆脱大量程序性、事务性的困扰,减轻业务部门负担,实现“管办分离、业务事务分离”,有利于整合办案资源,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

  (四)公正与效率的平衡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法治的灵魂,也是执法办案的永恒主题,它体现着社会正义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追求。如果司法失去公正性,那么法律也可视为丧失公正性。 虽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实行的是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相结合的二元模式,但受刑罚本质观及过于偏爱实体公正的影响,检察官往往沦为发动起诉的机器,公诉要求有罪必诉,有罪必罚,为“查明案件事实”可以不计成本、反复延期、一退再退、置效率目标于不顾。而刑事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公众大都希望得到案件终局性结论,甚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地对其应否负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给出一个结论。案件延宕不决,将使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地位和前途均陷入未定状态,当事人无法预期各自的生活。西谚有云,迟到的正义等于非正义。在此意义上,诉讼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并影响着人们对诉讼公正的认识,对公正与效率价值认识的更正,则势必会促进案件管理价值目标的实现:一是在实体公正的同时,案件管理部门通过流程管理和案件质量监督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检察工作的程序公正,在我们这样一个历来有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的国家,强调程序公正尤有现实意义;二是案件管理部门承接了案件受理、分配及案件文书制发监管等大量事务性工作,切实减轻了业务部门和办案干警的案外负担,节约大量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办案效率和质量。

  三、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的构建模式

  (一)案件管理部门职能

  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根植于各地检察机关的实践探索。从全国已设立的案件管理部门来看,管理、监督、考核职能普遍存在。新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百六十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流程监控、案后评查、统计分析、信息查询、综合考评等,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预警。《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暂行办法》第二条更概括而明确地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是专门负责案件管理的综合性业务部门,主要承担案件管理、监督、服务、参谋职能。因此,案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应该是管理、监督、服务、参谋。

  1、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对重要办案节点的掌握,监控案件流程,加强统筹协调,保障案件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主要围绕“六个统一”开展案件管理工作,即统一受理案件、统一分派案件、统一移送案卷、统一赃物管理、统一案件数据出入口、统一对案件程序流转进行跟踪监督。从以上“六个统一”来看,案件集中管理是对传统的检察长和检委会的宏观管理、条线之间纵向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内部管理、专门部门的内部管理和检察官自我管理权限的重新配置和流程再造,是执法管理机制的创新。它将辅助性工作从业务部门分离出来,集中由案件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同时将办公室承担的数据统计整合到案件管理部门。其最终目的是将检务工作与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以便于各业务部门集中精力办好案,提升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2、监督职能。主要对收案、结案、移送和归档等主要办案流程节点适时进行监控。监控的重点是案件办理期限是否届满、案件流程是否完整、法律文书是否网上备案等内容。同时开展案件质量评查,预防和纠正违法办案情形。案件管理着重把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全程录音录像情况、办案期限、被法院改变事实或定性案件、共同犯罪案件另案处理以及“三不两撤一无罪”案件等作为监管的重点。同时加强对退查案件进行审查,例如对只有补充侦查决定书而没有详细的退查提纲的案件,案件管理部门审查后,认为没有退查必要的,直接退回本院公诉部门,建议公诉部门按期向法院提起公诉或作出不起诉决定,杜绝办案部门为延长办案期限,而随意退查案件的情况。通过履行监督职能,案件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发现办案期限和质量、文书制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促进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水平的提高。

  3、服务职能。主要承担一定的与管理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保障办案活动高效运行,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案件管理部门作为检察机关推行阳光检务的重要平台,依法将与检察职能相关的、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活动和事项,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向社会和诉讼参与人公开。同时,案件管理部门作为办案部门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之间的桥梁纽带,负责承担安排阅卷、与案件承办人约谈等工作,通过完善检务公开的工作机制,提高检务公开的及时性和实效性,保障社会群众、诉讼参与人享有法定知情权、监督权、阅卷权等,对提高和改进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形象,增强社会认可度和执法公信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4、参谋职能。主要是对案件管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决策辅助功能。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业务部门办案情况的汇总、分析、通报,以及特定情况下的专项检查等。按照最高检的要求,检察机关把原先由办公室负责的检务信息统计工作划转到案件管理部门。案管部门承担检务信息统计,可以充分发挥其掌握全局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专项、综合分析,总结办案规律,客观评价办案质量,实现对检察业务的整体把握,及时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深度挖掘产生突出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执法办案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检察机关案件质量和执法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案件管理工作职责

  依据以上四方面的职能,案件管理部门具有以下职责:负责案件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受理本院管辖的案件并负责案件分流、内部流转、案件对外的审核工作及办案登记;负责案件流程监控,对办案过程实施动态监督,负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的组织协调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关工作,对本院业务部门所办理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办案程序和办案期限进行跟踪、预警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督促纠正违法办案情形;负责组织、协调办案评查,组织对本院各业务部门所办理案件的质量进行整体评估,对本院被投诉办案质量问题的案件组织个案评查,对上级机关、领导交办、督办的案件进行评查;负责对侦查机关随案移送涉案款物和本院职务犯罪侦查部门扣押、冻结的涉案款物管理和处理监督;负责对以本院名义制发的案件文书的监管,包括立案、结案、采取、变更强制措施等文书进行监管;负责业务统计和分析,对本院执法办案质量和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分析和研判,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为院领导决策和业务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负责接待律师阅卷,案件信息发布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技术部门)建立、完善、管理本院案件管理系统;负责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完善案件管理机制的新思路

  案件管理部门专司案件流程的控制、组织、协调和处理,以实现其案件质量监督职能。将案件质量监督和业务部门分开,是案件集中管理模式得以建立的标志,也是案件质量监督机制的重大创新。因而设立案件管理部门,并非简单的配置人员、场所和设备,关键在于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实现案件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体系化、专业化。

  (一)构建统一的案件管理信息化平台

  组织是管理赖以开展的基础,信息流转是管理得以运转的关键。案件管理部门是案件管理机制的基础,案件信息流转是案件管理正常运转和取得实效的关键。而案件管理软件作为案件信息流转的最重要载体,是案件管理的神经中枢。因此,科学设置案件管理软件为案件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真正的发挥案件管理对案件办理的规制和监督效用,就必须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以实现动态监管。构建统一标准的案件管理系统,使得各项管理工作形成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运行模式,是确保案件在业务部门和案件管理部门顺畅运转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构案件管理机制的基础环节。例如上海市检察机关正着力构建一套以组织管理机制为基础、以流程管理机制为前提、以监督控制机制为重点、以考核评估机制为核心、以引导改进机制为导向、以协调配合机制为纽带、以宏观调控机制为保障的,统一、协调、高效的运行系统。 以此为发展方向,加强案件管理数据库和软件系统的建设,在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建立一个专门的案件管理局域网或专线网,引入检察综合信息系统,将各检察业务全部纳入网上流转,实行网上录入、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公开,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级检察院办案部门办理的每起案件的信息,都必须录入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电子卷宗,以便案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审查本级院和辖区内下级院的案件办理情况。

  (二)以流程管理为中心工作

  实行案件集中管理,即将案件管理部门作为整个执法办案活动的管理中心、监督中心和协调中心,其价值取向是促进检察权的统一、有效行使,保证各检察权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资源共享、高效运转。严格执法要求所有执法活动都必须按照明确的流程开展,流程管理是案件管理部门的首要职责和中心工作。案件管理部门应采用信息化手段,汇总、集成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对案件流转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纠正违法以保障程序公正,加强研究并不断反馈以促进流程完善,实现办案流程的集约化管理。通过流程管理对本院各业务部门的办案程序进行监督,同时进行案件法律文书的统一管理和备案审查,对办案期限和办案风险及时预警,对违法办案情形及时处理,有利于强化检察人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保障程序公正,促进执法规范化。

  (三)完善案件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管理的内在机理以及案件管理所具有的内部监督属性,案件管理部门除了贮存并传送案件信息、审查案件文书和办案信息、审核涉案款物的处理意见等方式开展案件管理,还需要制定并落实以下“五项制度”,以便加强案件质量监管,使其职能落到实处:

  1.案件管理建议制度。案件管理部门对公安机关或本院自侦部门提请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案件发现程序性问题的,可建议承办部门依法处理。

  2.查纠通报制度。案件管理机构负责对本院内部办案程序执行情况进行同步监督,对主办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违反程序法和本院案件管理办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纠正,并予以通报。

  3.案件管理预警制度。案件管理机构对登记管理的案件进行对照检查,动态掌握案件办理情况,对办案期限即将届满的案件或办案风险,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防止超期办案情况或办案风险的发生。

  4.案件质量考评制度。案件管理部门可对本级院或者下级院办理案件的总体情况进行质量考评,采取自查、抽查、总查、通报、评估等方法对办案质量以及围绕办案开展检察工作的质量考评。

  5.案件管理调研制度。主要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向办案部门反馈,供其总结经验,提升办案质量,同时为领导决策和办案工作服务。

  (四)加强对案件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

  检察机关的案件管理对各业务部门办案活动进行全程、动态监督的性质定位,要求案件管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检察业务的各项流程,并掌握信息汇总、分析等方法,对其素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加强案件管理业务的培训。

  1.不断就各项检察业务流程对案件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检察业务流程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革,而案件管理人员开展流程管理,必须不断学习以了解流程。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检察业务全部流程的集中培训,或者邀请业务能手讲解各项检察业务的流程、特点、内容,尤其是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可能出现问题的种类和特征,让案件管理人员对各项检察业务有总体的把握和认识。

  2.强化检察应用软件和现代管理知识等培训。案件管理是一项同时应用管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复杂性工作,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法学和检察业务知识的储备,同时还需要具备管理、计算机等各方面技能。因此,有必要对案件管理人员进行多科学、多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具备检察技能和现代管理学的人才。

  3.加强政治素能培训。案件管理工作贯穿于各项检察业务的各个阶段,是为各项检察业务的规范、科学发展提出建议的参谋部门,也是为上级检察机关和院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科学依据的服务性部门,这对案件管理人员的素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好案件管理工作,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的效能,除了要具备检察知识与管理的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着就要求案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具备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的精神,以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有必要对案管工作人员加强和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政治素能培养,把案件管理工作人员塑造成为一只政治过硬、思想坚定、乐于奉献、精通业务、善于协调的高素质队伍。

检察公开听证
公益诉讼
检察开放日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二维码
新浪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云上开放”的检察院党建文化阵地,邀您来打卡!
“云上开放”的检察院党建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正义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1号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

桂公网安备 45102202000129号